欢迎访问红宝石9999hbs
预约电话:0373-3665182

天凉了,警惕冬日里的“相互依偎”——红细胞的冷凝集

时间:2023年11月21日 点击次数:389

王彬宇
气温被“快进”,最近几个月多地气温突然转凉。不仅打的人们措手不及,人体内的红细胞更是一时之间缓不过劲。最近在临床上遇到了许多冷凝集的案例,从中挑选出比较典型的一个向大家介绍。某患者,男,65岁,因非霍奇金淋巴瘤入我院血液内科治疗。下图是我院“本科实验室”的血常规检验报告(图1)。
 
图1:血常规检验报告
血常规:
WBC 3.7×109 /L,RBC 0.11×1012 /L,
HGB 87 g/L,MCHC 5800g/L。
血常规紫管表面现象如图2,左侧为冷凝集患者标本,右侧为正常患者标本。血常规管壁上有细砂样附着。
 
图2:血常规管内表面现象
血涂片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成团或成堆,提示红细胞冷凝集(图3)。
 
图3:红细胞冷凝集处理前现象
冷凝集处理:37度水浴后恢复正常(图4)。
 
图4:红细胞冷凝集处理后
那么冷凝集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患者发生比较严重的冷凝集有什么表现?出现冷凝集后如何快速地纠正?下面就让我们一一解答。
冷凝集现象一般源于体内冷凝集素过高而导致血液在体外、低温条件下产生的红细胞自凝现象。冷凝集素是一种大分子IgM型自身抗体,能在低于37℃条件下凝集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其引起的凝集反应温度一般<30℃,其最高滴度在4℃时出现。当温度上升到37℃时凝集现象消失。
冷凝集现象产生原因
1. 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病人感染后第二周冷凝素可达到1:40~1:80或更高,第四周达高峰;
2.一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激发支原体肺炎,冷凝集素滴度增高,可达数万;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症贫血,骨髓瘤,腮腺炎等疾病也有阳性反应;
4.其他。
对血常规分析结果的影响
1. 主要表现在RBC、HGB、HCT三者明显不成比例RBC、HCT假性降低,并由此造成MCH和MCHC计数值异常增高。
2. MCHC复检条件:≥参考范围上线20g/L
3. 复检要求:检查标本是否有脂血、溶血、RBC凝集及球形红细胞。
冷凝集素病临床症状
1. 皮肤遇冷变色:冷凝集素可使处于寒冷环境中的患者出现红细胞凝集、淤泥般地使受冷部位的血管阻塞,表现为暴露部位如鼻尖、面颊、口唇、耳廓、指趾部受冷后,皮肤发绀呈青紫色渐变至灰白,稍暖后皮肤自灰白转发绀而变红恢复;
2. 皮肤感觉异常:在皮肤灰白发绀时局部有冷感、麻木感或刺痛感,触觉、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
实验室处理冷凝集方法
1. 37℃ 水浴箱温育 30 分钟,即刻上机测试;
2. 血浆置换法:将血常规标本经3000r/min,5min离心处理,吸取上层血浆,采用生理盐水或仪器稀释液等量加入血浆中充分混合,反复3次后上机检测;
3. 预稀释模式(1:7),将 EDTA 全血标本与 37℃ 已温育生理盐水或仪器稀释液按比例稀释测试。
在日常检验工作中,血常规分析的标本是批量的上机检测,因此很难及时发现冷凝集。这更加要求检验工作人员审结果时,首先关注异常的红细胞相关参数和直方图,RBC,HGB严重不成比例(注意区分溶血标本)以及MCH、MCHC异常升高等现象。红细胞直方图存在异常小峰跟条状凸起,晃动血常规标本观察采血管管壁是否有细砂样颗粒及挂壁现象时应及时涂片镜下是否有红细胞聚集抱团现象。
另外,血液检验工作受多因素影响,想要强化血液检验工作的整体质量保障、血液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就必须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血液样本是否符合相应的采集标准直接影响了血液分析的整体质量。临床科室在采血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判断标本是否合格的能力,在采血过程中要注意血液采集后的性状观察,如存在明显异常情况,则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重新采血。这样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二者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做到避免这样的报团取暖发生,更好的为特殊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